喝水,吃東西的時候,你會不小心嗆到嗎?根據衛福部提供的口腔功能復健手冊的定義,「吞嚥障礙」的定義是指食物從嘴巴,經過喉嚨,到達胃部的過程中出現困難。
「吞嚥困難」的症狀有以下列出各點:
- 吃東西或喝水會嗆到
- 食物從口中流出
- 食物無法吞下或是吞不乾淨
- 吞完覺得喉嚨卡卡或癢癢的
- 吞完聲音濁濁的沒
- 吃東西時,也常被自己的口水嗆到

大家也可以做做下面的小測驗,若有 2 題以上為是,請至各醫療院所復健科或耳鼻喉科,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。
繼續閱讀喝水,吃東西的時候,你會不小心嗆到嗎?根據衛福部提供的口腔功能復健手冊的定義,「吞嚥障礙」的定義是指食物從嘴巴,經過喉嚨,到達胃部的過程中出現困難。
「吞嚥困難」的症狀有以下列出各點:
大家也可以做做下面的小測驗,若有 2 題以上為是,請至各醫療院所復健科或耳鼻喉科,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。
繼續閱讀圖文:黃郁芩醫師
大家知道嗎?牙齒是口腔中最硬的組織,具有咀嚼吞嚥、說話、美觀、身體平衡等機能。當意外或疾病造成缺失時,就會造成口腔機能障礙,和全身性影響。
口腔復健方式有三種主要形式:固定假牙、活動假牙與人工植牙,盡量保留足夠有功能性自然牙(20顆以上),平時定期檢查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並且每天在三餐飯前做一次健口操,餐後潔牙,不但可以預防牙科疾病、還能增加口腔肌肉的力量、促進唾液分泌等,都可有效提升咀嚼力。
繼續閱讀圖文:黃郁芩醫師
台灣的老年人人口據統計已突破378.7萬人,佔總人口比例的16%,正朝向聯合國所稱「超高齡社會」邁進。在這個高齡化、少子化的時代,長期照護的需求也跟著大幅增加,而攸關營養與活力來源的「口腔功能」也就成了關鍵。小時候,爸媽學習著要如何幫小朋友刷牙保護他們的牙齒,而當父母年事已高,不少做子女的,也開始負擔起照顧老人家的責任,那負責照顧的子女或是長期照護的人員,要如何幫臥床的長者進行口腔清潔呢?讓黃醫師將之前上課的資料整理分享一下:
圖文:黃郁芩醫師
延續之前黃醫師分享了,日本校牙醫推行的「新生活模式下的刷牙方法」之後,這週末,黃醫師參加了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主辦、台北牙醫師公會承辦的「校牙醫講習會」(口腔保健牙醫師培訓課程),也學習到了台灣現在針對COVID-19所推行在校的刷牙方式,最熱騰騰的新知識!就讓我們來介紹給大家吧!
圖文:黃郁芩醫師
有病人問黃醫師:「牙齒矯正,男生、女生是有區別的嗎?」
一般從年齡上來說,12歲左右矯正牙齒較好。這是因為,此時整個牙弓基本發育完全,乳牙基本換成了恆牙,而恆牙牙根也基本發育完全,上下牙齒間的咬合關係也調整好了。
圖文:黃郁芩醫師
現在為防疫,很多幼兒園午餐後的刷牙都省略了,開始有家長們來詢問黃醫師:
「黃醫師,現在疫情期間,中午吃完飯後,要怎麼樣在學校還是可以安全的刷牙呢?」
日本齒科醫學會已經針對在公共場所像是:學校、辦公室…等等,做出新的研究,開創出「新生活模式的刷牙方法」,不論大人、小孩,應該都適用喔!且除了新冠病毒,研究下來,這新的刷牙方式,可以有效讓飛沫減少,降低病毒的擴散喔!
黃醫師特別翻譯成中文加上字幕,歡迎大家分享!
文:黃郁芩醫師
電影裡的大白鯊追著人的畫面,讓人對鯊魚多少都有點害怕,但是,竟然有「牙醫」可以讓鯊魚乖乖地張開嘴被檢查、洗牙?
眼見為憑,攝影師 Sean Gillespie 在巴哈馬的老虎海灘潛水時,遇到了這個海底「牙醫」正在幫鯊魚清潔牙齒!
圖文:黃郁芩醫師
台灣防疫戰持續,最辛苦的當然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!除了要承受每天染疫的風險,心理的心酸和壓力更是盡在不言中!
疫情期間,我們小小牙醫還是不如在前線奮鬥的醫護人員,他們每天要面對可能確診病人的壓力,回家又要擔心自己會不會沒有清潔乾淨而危害到自己最親愛的親人,長時間下來真的會身心靈俱疲,實在是真的很心疼!
特地訂了自己喜歡的日式餐廳「幸和殿」的日式便當送給汐止國泰醫院重症病房最辛苦的第一線人員!為他們加油打氣!
繼續閱讀圖文:黃郁芩醫師
從臉書上看到急診醫師 – 白永嘉醫師分享:
有位中年男性病人掛急診,說他的下排牙齒及下巴突然疼痛厲害,
我們立刻幫他安排心電圖檢查,
他問到:「為什麼是要檢查心臟?我是牙痛!」
檢查結果出來之後,立刻診斷出「急性心肌梗塞」,還好他即時來就醫,加上我們有安排照心電圖檢查。
冠狀動脈阻塞心臟缺氧時,會從心臟經由感覺神經、脊髄再到腦部傳遞刺激才感到「胸悶胸痛」,
然而,從心臟發出的信號到了脊髓後連接臼齒、肩膀、手臂等,
上半身感覺神經就容易因為刺激到別的神經產生「牙痛」、「肩膀痛」等關聯症狀。
黃醫師剛剛也查了一下相關資料,美國心臟學會把 下顎痛、脖子痛、背痛 列入心臟病的癥狀。下巴、頭頸部廣泛性疼痛除了顳顎關節疾病外,又多了一個潛在疾病要小心急性心肌梗塞!
部分文字摘錄自急診醫師 – 白永嘉醫師臉書